睿思携手北大深圳医院开展肿瘤精准化诊疗项目
中国肿瘤疾病严峻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2012年全球癌症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令人不安地增加,新增癌症病例有近一半出现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国,中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第一位。2012年全世界共新增1400万癌症病例并有820万人死亡。其中,中国新增307万癌症患者并造成约220万人死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1.9%和26.8%。
《2015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例约337万例,这相当于每分钟就有6个人得癌。其中,肺癌仍居发病率死亡率首位。除了肺癌之外,发病率排名前五的分别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导致死亡的第一大疾病,癌症的检测和治疗任重而道远。
目前,肿瘤的发现、诊断和监测主要依靠影像学,免疫学酶学检测以及“金标准”病理学诊断,但因以上现有方法对病患创伤较大,也需要取得确定的肿瘤组织,操作难度大,病人顺应性差且单次测试费用昂贵,所以目前在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检测并未能普遍实施。因此,在肿瘤早期发现、诊断、疗效评估、转移复发检测的过程中,急需一种微创、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重复操作的方法来进行肿瘤进展程度的评价。
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应用价值
我国对肿瘤的发现、诊断和监测缺乏快速、有效、特异的早诊手段。新的具有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应运而生,现阶段研究最多的为外周血循环标志物的研究。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显示,肿瘤的侵袭和微转移很可能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就已出现, 现有检测手段难以在早期发现肿瘤的转移或复发,也难以及时反映疗效。因此,早期发现微转移不仅对肿瘤复发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指导临床治疗也有很大价值。 大量研究显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的微转移、监测术后复发、评估疗效及预后,以及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CTC是指自发或因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转移灶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是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CTC在肿瘤诊断、治疗和监控等方面的临床表现逐渐崭露头角,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肿瘤无创诊断和实时疗效监测手段,临床应用价值极其显著。CTC作为“液态生物标志物”,与传统的影像学诊断、内窥镜检查以及病理学诊断相比,具有易取材、易检测、非侵入性和重现性高等诸多优点,可作为肿瘤组织的替代标本,更加敏感地发现疾病的变化,更加科学、迅速的评价某一治疗方案的效果。此外,分离富集CTC只需抽取患者少量外周血,对患者没有副作用,因此可以高频度的监测,达到实时监测疾病进展的目的。
基于此,睿思携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成立了“基于动态监测循环肿瘤细胞的肺癌、乳腺癌精准化诊疗”研究项目。
通过对国内外基于液体活检的体外诊断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项目拟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为核心,致力于开发一套准确、高效、全面、便捷的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用以测定肺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基因突变情况,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个性化用药指导、放化疗或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评估及复发转移监测等,从而为临床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实现肺癌、乳腺癌的精准化诊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减轻患者负担。